新華網合肥6月22日電(記者王圣志、楊玉華)安徽省凌家灘遺址考古最近取得又一重大成果,考古專家在凌家灘中心居落遺址外圍,發現了一條長達2000米、最寬約30米、深約2-6米不等的大型環繞壕溝遺址,這是迄今為止發現的同時期最大壕溝遺址之一。
考古專家認為,營造這樣土方量多達十多萬立方米的大型工程,說明其當時社會組織已具備一定的行政管理能力。
據安徽省考古研究所研究員朔知介紹,近年來,考古人員通過鉆探,明確了凌家灘遺址居住區的位置,初步了解了當時的聚落布局特點和功能分布情況,并發現了周長超過2公里的壕溝圍繞遺址。
壕溝占地面積約4萬平方米,所環繞遺址面積約40余萬平方米,大約相當70個以上的標準足球場,是同期規模最大的環壕聚落遺址之一。
今年以來,考古專家對壕溝西段和北段解剖點發掘發現,溝內堆積可分為四個時期:即新石器時代、漢代、唐宋、明清時期,主體年代與凌家灘墓地的年代大體相同。出土的凌家灘時期遺物以陶器為主,此外還發現較多的動物骨骼,以豬和上下頜骨為主,并有鳥禽類肢骨,可以反映出當時凌家灘先民以水稻、豬肉等為食物材料。
據了解,凌家灘遺址內壕溝所處位置較為特殊,壕溝北段以北為貴族墓葬及祭壇,南為居住址遺跡,壕溝是劃分居住區與貴族墓地的一道重要界線?脊艑<艺J為,5300多年前的凌家灘先民,有規劃地營建這一大型壕溝,與后世的“護城河”作用相似。
朔知研究員認為,凌家灘壕溝遺址的發現,是長江中下游新石器時代環壕聚落認識上的重大突破。這一壕溝是當時社會的一種大型公共工程,營建這樣的壕溝光土方量就達十數萬立方米,這在當時社會生產條件下十分罕見。這說明當時社會具備行政管理能力,邁出了從原始社會向文明社會的重要一步。
凌家灘遺址位于安徽省含山縣銅閘鎮境內,為距今5800至53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晚期中心聚落遺址,被認為是中華五千年文明的重要源頭之一,其玉器文化是中國玉文化發展史上的第一次高峰。1985年被發現以來,已經六次發掘。